中醫發展離不開道地藥材,但由于地域不同、環節眾多等問題,中藥材藥品質量不盡相同,安全隱患問題日益突出。我國相關部門已經重視到了這一問題,但解決仍需時間。近些年,“中醫將毀于中藥”的聲音不絕于耳,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也認為這樣的說法不是危言聳聽。
“有人說中醫可能毀在中藥上,這不是危言聳聽。我著急的是,再好的大夫,即便是國醫大師,你開的方子再好,但抓的藥不行,百姓吃了沒效果,那就會毀掉中醫?!?/span>3日,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在昆明舉行的“全國中藥材資源與生態種植研討會”上說。
王國強表示,現在中藥材需求量越來越大,隨之而來的是野生中藥材減少,漸漸變成家種。而家種則存在農藥化肥多、土壤污染、種植周期長、采集時間違背科學規律等問題,后果是藥材的藥效降低,藥材的質量和安全性得不到保證,這些都是百姓最關心的問題。
中藥材的保護與發展首先要加大對中藥材資源保護的力度。王國強指出,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正在推動開展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,著力摸清全國中藥材資源的家底。以建設全國中藥資源動態監測網絡為支撐,以構建全國中藥種質資源保護體系為重點,切實加強對全國中藥材主要產區的資源監測與保護,提升中藥材資源保護的能力和水平。
王國強表示,需要促進優質中藥材生態種植。堅持以中藥材規范化、規?;?、產業化為導向,建設常用、大宗、優質的中藥材生產基地,鼓勵野生撫育和利用山地、林地、荒地、沙漠,建設中藥材種植、養殖生產基地,保障臨床和生產的原料供應。堅持以道地藥材生產技術的集成創新為支撐,加大中藥材種質、種苗、繁育的力度,從源頭上保證優質中藥材的生產。
事實上,“中醫毀于中藥”的說法在業內已經流傳了很久。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黃璐琦認為,“中醫毀于中藥”的說法給大家提出了一種警示,就是中藥材的質量要引起大家的關注。
農藥殘留、重金屬含量超標、營養價值下降……都成為困擾中藥行業的難題。除此以外,黃璐琦院士特別提到,對于中藥材來說,產地有著嚴格的限制。
黃璐琦:“中藥材往往強調的就是道地藥材。這個道地藥材是由中醫長期臨床實踐獲得的。雖然它的內涵用現代科學方法還不能完全揭示,但道地藥材確實是控制中藥材質量的一種模式?!?/span>
以著名中藥材三七為例,它是云南白藥的主要成分,它對于藥材的產地就有嚴格限制。據了解,三七要生長在北回歸線附近,海拔1200米到2000米的地方。
除了產地限制外,三七還面臨連作的障礙。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的介紹,如果在一塊土地上連續種植三七,會導致壞死和枯萎,副作用間隔20年都難以消除。這將導致一系列威脅產業發展的危機。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,十年后適宜種植三七的土地將會消失。
國家藥典委員會首席專家錢忠直介紹,為了克服中醫藥種植中的輪作障礙,需要在科技上進行攻關,目前已經有研究人員希望采用微生物技術把土地進行改良。
文山三七產業協會會長曾立品則認為,種植像三七這樣的中藥材,首先要回到道地產區。其次,依靠科技進行仿生種植也提供了一個解決輪作障礙的思路。
曾立品:“通過仿生種植模擬自然狀態下的陽光、水分、土壤等自然生態環境,來解決三七的生長問題,同時也通過仿生種植來提高三七使用的安全性。我們目前仿生種植的面積是50畝,未來希望發展到一萬畝?!?/span>
按照這種仿生種植方法,可以用蒸汽祛除三七種植后留在土壤里的毒素,從而解決連作的難題。但是目前仿生種植每畝的投資在40萬左右,如果想達到一萬畝的種植面積,需要的費用無疑是天文數字。所以黃璐琦院士建議,可以適當的提供補貼。
黃璐琦:“仿生種植是下一步中藥材種植過程中要極力推廣的一種模式。但是這涉及到經濟基礎問題,包括人力、物力、財力的問題?,F在農業種植有補貼,有關部門對于中藥材種植也要考慮進行適當補貼?!?/span>
中醫不能亡。救救中醫!我相信政府部門不會容忍中醫走上不歸路。雖然今年年初,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依據國務院印發的《關于取消13項國務院部門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》,規定取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(GAP)認證,但這不等于政府放棄了對中藥的質量監管,而是表明廢除徒有其名的實施了13年的(GAP)認證,開始尋求更加嚴格有效的認證辦法。
我希望正在召開的“全國中藥材資源與生態種植研討會”能為制定出臺后續的管理辦法獻計獻策,譬如取消認證制后是否改為備案制,抑或GAP認證或也將像GMP認證一樣下放省局,或由外部第三方承擔GAP認證的相關工作等,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,通過強有力的監管制度管好藥材市場,從而拯救中醫。